​功德林监狱趣事:杜聿明学踩缝纫机,沈醉学习剪头发,司令铺棉花

功德林监狱趣事:杜聿明学踩缝纫机,沈醉学习剪头发,司令铺棉花

北京功德林战犯,关押着诸多国民党的封疆大吏。

毛主席要求所有国民党犯人掌握一技之长,做到自食其力;所以功德林的高级战犯,也要参与轻微劳动,才能符合规定。

于是乎,省主席学理发,兵团司令铺棉花,封疆大吏踩缝纫机,枪杆子换成绣花针,诸战犯因为没有经验,闹过不少笑话。

就拿缝纫组和理发组来说,帮狱友缝纽扣的时候,针头失误刺入脖子;理发的时候,差点割掉耳朵;拿剃刀剃头,愣是剃进了医生那里……

而本期文章要带来的内容,便是功德林趣事,封疆大吏学手艺,参加劳动。

一,政策规定,轻微劳动

关于此事的详细经过,要从1956年说起。

国民党陆军中将、军统大特务沈醉,原本被关押在重庆白公馆监狱。

那里原本是国民党监狱,是沈醉残杀中共烈士的地方,解放后则用来关押沈醉、宋希濂、王陵基……等等高级战犯。

群众去祭奠烈士的时候,偶然间认出了沈醉,于是揪住这个大特务的衣领,逼问父兄在哪里?群众虽然嘴上没有明说为父报仇,但摆明了是想动粗。

解放军战士救出沈醉,随后就把此人送到了北京功德林,和别的高级战犯一样,统一保护了起来。

(沈醉)

沈醉到了功德林,跟原单位老同事相互问候,但说的并不是你好,而是说“你来了?”“你也来了?”“没想到你还活着……”“没想到我们会在这里相聚……”

能进功德林战犯所的人,当年多数都是叱咤风云的封疆大吏,例如黄维、杜聿明、汤尧……

毛泽东为国民党犯人定下了一条改造政策,要犯人能自食其力,这句话的重点是所有国民党犯人都要接受改造,中下级犯人占了大多数,而高级战犯毕竟是少数。

前者罪恶较轻出狱早,后者罪恶深重,自然关押的时间要长一些。

主要意思是,让国民党犯人体会穷苦阶级的艰难,而且又能掌握一技之长,出狱之后可以养活自己。

到高级战犯这里,显然改造政策要灵活一点,毕竟功德林的战犯每个月的生活费高达十六块,自食其力的可能性不大。

按照沈醉的回忆,功德林的改造,是以思想为主劳动为辅,这样既执行了主席定下来的政策,也能让高级战犯象征性地参加劳动。

(黄维)

改造学习也是自发的,从未强制执行,例如黄维就提出设计永动机,为能源梦想而努力,科学院亲自为图纸提出改进意见。

功德林采取的是自愿报名量力而行,可以选一到两个感兴趣的项目,如果健康不佳或者都不感兴趣,则无需参与改造。

确实有人想着不参加,不过高级战犯私下里议论纷纷,倘若不参加改造,虽然共产党不会说什么,但战犯所说的“同学”指定不答应。

大概意思就是:各战犯都罪孽深重,所以功德林分成了学习小组,然后让“同学”之间相互批评。

例如黄维就总是挨批评,毕竟他性格倔强,还有那永动机的梦想,在部分人看来不符合实际。

于是乎,黄维练就了“放响屁”的绝活,每当被批评的时候,左边屁股一抬,就是连串的响屁。

谁要是批评黄维放响屁,他就反唇相讥,要对方不要把发言和放屁联系到一起。(每当出现这一幕,沈醉就捂着肚子去厕所,笑够了之后再回去)

再有就是国民党国防部的陆军副司令汤尧,因为是青帮出身,所以常常自吹自擂说:上台能演相声戏曲,带兵能指挥百万大军……

汤尧改造不积极,还总是调侃那些积极的同学。他本人爱唱戏,在厕所里唱《四郎探母》戏词“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被同学听到后,于是在学习会议上严厉批评。

大家以前在国民党的时候是同僚,如今在战犯所却唇枪舌剑,汤尧被逼得没有办法,于是承认自己的“真实”想法是想去台湾。

此事上报到首长那里,汤尧被吓坏了等待处理,认为自己会挨批评。

可实际上,首长亲自来战犯所,表扬汤尧说出了“真实想法”赞赏他这样的态度。汤万万没想到,闲暇的时候唱戏,最后却因祸得福。

(汤尧)

以上案例,指的是同学之间会相互挑剔对方的过错,只有参加轻微的劳动改造,才能避免被指责。

国民党第17兵团司令刘嘉树,他对沈醉说:“你不要以为说‘可以不参加’,你要真的不参加,到时你用棉花也捂不住耳朵……”

刘嘉树报名参加的是铺棉花和补破衣裤,但实际上并不是社会上那种、对着堆积如山的棉裤缝缝补补、而是只需要掌握就可以,所以被称之为轻微劳动。

二,省主席理发,封疆大吏踩缝纫机

有些组人很多,但也有些组人很少,例如理发组成立的时候,只有国民党陆军中将、山东省主席牟中珩一人。

牟中珩年轻的时候,在老家的牢房当中,学习过一段时间的理发,如今到了功德林,所以报名学理发,因为组里人太少,所以他总是动员沈醉参加。

沈醉起初不想学理发,一是因为要站着,二是因为怕脏。

但牟中珩一直在动员,说每星期只需要剪一次头发,头一天学习可能会有点累,以后习惯了就会适应……最终沈醉同意加入了理发组。

有的学习项目很简单,但也有些项目较难掌握。就拿缝纫组来说,沈醉报名参加之后,本以为会很简单,可缝纫机搬到功德林之后,却让他犯了难。

缝纫组问来问去,谁也不会使用缝纫机,就在小组成员头大的时候,沈醉万万没想到,杜聿明居然站了出来。

按照沈醉的描述,那感觉就像是:从黑角湾杀出一个李逵……

之所以感觉很惊讶,一是杜聿明身体不好,肚子里只剩下一个肾,完全可以不参加劳动改造,毕竟有正当理由。

杜聿明曾一度执掌东北,号称是九省司令长官,然而常年南征北战,落下了满身疾病,所以成功德林医生的重点治疗对象。

杜聿明对缝纫组的成员说:“我以前做机械化军长的时候,也办过一个缝纫厂,秀清(杜的妻子曹秀清)在那里做厂长……”

在沈醉看来,杜聿明对机械化作战最感兴趣,喜欢各种各样的坦克战车,修理各式各样的作战装备;出人意料的是,杜聿明居然能较为熟练地使用缝纫机。

因此,杜聿明成了缝纫组的老师,而沈醉则站在旁边学习,只见杜的一番操作行云流水,沈学了半天之后,也掌握了一些窍门。

缝纫组主要的工作对象,自然是功德林当中的高级战犯,所以杜聿明和沈醉踩缝纫机的时候,并不讲究缝补的美与丑,能把窟窿补住就算合格。

沈醉刚开始入手缝纫,一针一线都细致认真,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居然能缝好了半边长裤。

对于一个军统杀人魔头来说,如今用起了绣花针,沈醉缝着缝着就洋洋得意起来,结果因为自满骄傲,去缝纫另外半边裤腿的时候,弄断了一根针。

这让沈醉很紧张,不敢再去踩缝纫机,而杜聿明察觉到这边的异常,急忙跑到沈醉跟前查看。

杜聿明也很着急,望着断针连连摇头,俩人无奈之下,就拿出纸笔写检讨,林林总总罗列了一大堆,愧疚没能保护好公物,请上级处分。

沈醉和杜聿明,等待着即将到来的批评,俩人内心非常的忐忑,可却万万没想到的是,管理员看完检讨之后,仅仅说:“下次留心点。”

沈醉的一颗心这才放下,按照杜聿明的说法,以后缝纫机不能倒转,皮带轮务必在朝向自己这边的时候,才可以避免断针的事情发生。

从那之后,沈醉踩缝纫机的时候就小心了很多,先用手扶着皮带轮转动,确定方向是往自己这边转,形成了一定的惯性之后,才敢把衣服放到针头下面。

在功德林的缝纫组,除了杜聿明和沈醉之外,还有笨手笨脚总是闹笑话的国民党陆军中将王泽浚。

提起此人的名字或许显得陌生,而王泽浚的父亲,是川军抗日名将王瓒绪,曾担任四川省主席,自费建第29集团军,时至今日重庆依旧留有此人创建的学校。

按照沈醉的说法,王的父亲是大军阀,王本人做过军长,王泽浚参加缝纫组之后,拿起轻飘飘的针线,却比枪杆子沉重很多倍。

王泽浚自从学习缝纫,便常常跟着同组的高级战犯,请教如何缝纽扣,要把针头从衣服里面,穿到外面的扣子上,瞪着双眼穿针引线好半天,才算穿进了扣眼。

有一次,有一名高级战犯去找王泽浚,揪住脖子的纽扣,想让王帮忙缝制。

王泽浚小心翼翼的,从衣服后面穿到前面的扣眼,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功德林突然传来一声惨叫……

原来是,王泽浚把针穿过扣眼之后心情大好,却因为麻痹大意,往外拉针头的时候用力过猛,直接酿成了功德林少有的“流血事件”,居然扎入了对方的脖子里。

至于被扎的是哪名战犯?目前已经查不到,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事成为功德林的趣事之一,常常拿来开玩笑。

因为流了一些鲜血,王泽浚非常的紧张,他事后拿出纸笔,一字一句地诚恳写了检讨,自责经验不足。总结经验便是,以后抽针的时候,切不可对着别人,要把针头对着自己才行。

经过此事之后,王泽浚逐渐掌握了诸多的缝纫技巧,稳定发挥的情况下,倒是能为各同学缝缝补补。

年龄大的高级战犯,要么不参加轻微劳动,要么只参加一项;而相比而言年富力强的高级战犯,往往会参加两项劳动。

例如特务头子沈醉,他因为年纪轻轻就跟随戴笠左右,所以得了个外号叫“娃娃少将”,被称之为戴笠的接班人。

沈醉在功德林学习理发,这在旧社会是穷苦阶级谋生的手段之一,也是最穷苦的职业之一。

对于沈醉这种军统大魔头来说,对剪头一窍不通。

他起初拿到手推剪,因为完全没有经验,即使有人在旁边指点,他也时常把同学的头发一推到底,以至于两边头发高,中间一溜光;又或者中间头发长,两边都推光,被调侃为“马桶盖”发型。

沈醉因为高估了手推剪的锋利程度,所以贴着头皮就往前推,可那剪子总会夹住头发。

以至于沈醉的剪子推着,而下面那人痛叫着,哎呦哎呦的一声接着一声。

虽然同学并未怪罪沈醉,但沈内心很愧疚,认为这样对不起同学的信任。

好在是熟能生巧,沈醉多剪了几个头之后,逐渐积累了他自己的一套技巧,再为同学剪头发的时候,也就很少有谁会喊疼。

可骄傲自满的情绪,再一次让沈醉闹了笑话……功德林有一位黄埔一期的“扩大哥”名叫曾扩情,主要是因为受人尊敬,所以才得了个“大哥”的称呼。

(国民党十三太保之一:曾扩情)

曾扩情偶然间,看到沈醉有一把锋利的剃刀,于是让对方帮忙剃个光头。

沈醉以前也经常用剃刀为同学剃头刮胡子,起初也闹过不少笑话,以至于同学的鼻子和嘴唇常常受伤,甚至差点割掉同学的耳朵,后来掌握了剃刀的技巧,自认为可以熟练使用。

曾扩情也认为沈醉的技术没问题,所以才找沈帮忙。

沈醉下意识推脱,因为这是他第一次为同学光头,没有相关经验。

扩大哥性格爽朗,他非但不怕受伤,反而还鼓励沈醉一回生二回熟。

沈醉略显紧张,他先是用肥皂和温水,打满扩大哥的头部,等头发柔软之后,便捋开袖口操刀剃头。

才第一刀落下去,扩大哥就喊了一声疼,吓得沈醉手下意识缩回去。

只看到白色的泡沫当中,冒出来被泡沫稀释的鲜血,很显然头皮受了伤。

沈醉一看军统的大哥受了伤,他因为不知所措,所以下意识就去找“剃头老师傅”牟中珩求助。

(牟中珩)

牟急忙跑到曾扩情的身边,伸手摁住了对方的伤口,立刻带着去找医生包扎。

回来后,牟中珩身为剃头的“老师傅”他细心地对沈醉说:“年轻人的头皮,跟老年人的头皮不一样……”

以后剃头的时候,务必要拉紧头皮,然后才能动刀;否则泡沫下面的头皮,很容易被伤到。

沈醉经过此事之后,为同学理发的时候更加小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成了一名合格的理发师。

三,战犯趣事,宋希濂倔强,黄维恶性斗殴

战犯所的趣事有很多,就拿宋希濂来说,因为性格倔强,敢怒骂孔祥熙,所以成了部队里的“湖南骡子”。

宋以前在国军的时候,因为跟钟斌关系好,能把兵团司令的职位让给对方。

宋希濂被俘之后拒绝拍照,记者很生气坚持拍照,宋一怒之下让对方直接枪毙自己。

宋希濂起初是被关押在重庆,一同被关押的还有钟斌,俩人常常一起下棋,想借助棋子混时间。

钟斌棋艺一般总想要悔棋,宋希濂则坚决不许悔棋,俩人因为下棋的事情争吵,宋一怒之下就扯了棋盘。

俩人紧接着同时弯腰,去捡满地的棋子,继续下棋切磋,依旧是一边下棋一边争吵。

观棋的王陵基爱开玩笑,说:兵团司令可以让给钟斌,而一招棋却不肯让。

在战犯所,虽然都是国民党的将领和地方大员,但他们内部也有仇家。

例如袁仲虎,曾在东北营口做市长,被解放军俘虏之后,学习了一段时间的中共政策和思想,之后就被释放回昆明。

袁仲虎一到昆明,沈醉立刻就派人警告此人,不许宣传共产党。

可实际上,袁仲虎整天宣传共产党有多好多好,解放军有多厉害多厉害,对俘虏宽容优待,军纪秋毫无犯……

1949年夏天,沈醉身为蒋介石在云南的代言人,他亲自派特务逮捕了袁仲虎。

袁的家属,去云南一把手卢汉那里求情,然而卢汉一听是被沈醉逮捕的,卢对此也无可奈何。

沈醉自然懂得人情世故,如果长时间关押袁仲虎,会让卢汉在云南难做人,于是要求袁仲虎宣传国军才能出狱。

果不其然,袁仲虎出狱之后,整天宣传国军有多好。

紧随其后的,便是卢汉在云南起义,逮捕了沈醉和袁仲虎。

1956年,沈醉在北京的功德林见了袁仲虎,那真是新仇碰到旧恨,所以沈很紧张。

幸亏成立批评小组的时候,沈和袁被分在了不同的组,否则真就是棉花塞不住耳朵。

功德林有趣事,也有恶性的斗殴事件。

在高级战犯当中,黄维属于是典型的改造困难户,每当挨了批评之后,回去就在角落里写日记。

有一次,小组组长梁培璜(晋军将领)刚好看到黄维写:龙游浅底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梁很生气,争论谁是虾谁是犬;黄维说愿意谁当虾谁就是虾,愿意谁当犬谁就是犬。

梁一怒之下,抽了黄一个耳光;黄反击的时候,逮对方往死里打。

工作人员出面处理这起恶性斗殴事件,黄维误认为自己成了被批评的对象,所以一张脸涨得通红。

实际上,有规定不许看私人日记,所以工作人员并未严厉批评黄维,仅仅说这种做法不对。

梁培璜本以为能获得表扬,结果却如坠冰窟,从那不敢再打人。

后记:

功德林战犯所,是历史上罕见的一座特殊监狱,本该被处以死刑的敌军将领,在党的关怀下接受改造。

再拿黄维举例,虽然是最后被特赦,虽然完全可以去台湾,但他坚持留在大陆,并且劝对岸尽早和平统一。

相关推荐

​双远悲歌-定远级铁甲舰简史

​双远悲歌-定远级铁甲舰简史

158

双远悲歌-定远级铁甲舰简史 随着一块重达18.7吨的定远号铁甲残骸于中日甲午黄海海战爆发126周年之际被打捞出水,曾经象征着一个古老大国对于重拾海权而被寄予厚望的定远号铁甲舰...

​中美贸易战因何而起?

​中美贸易战因何而起?

117

中美贸易战因何而起? 今天咱们聊聊「中美贸易战」因何而起? 事情开始于2018年。2018年的3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总统备忘录》,宣布将对总价值大约6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

​库尔勒机场概况

102

库尔勒机场概况 库尔勒机场(Korla Airport),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为军民合用机场、空军二级机场,场站为乙级场站,现驻守一个歼击机航空兵团。其...

​杨小凯 - 最接近诺贝尔奖的华人经济学家

​杨小凯 - 最接近诺贝尔奖的华人经济学家

175

杨小凯 - 最接近诺贝尔奖的华人经济学家 作者 | 王珞 转自|全球善商 文章来源 |《天上的智慧,非凡的人格,世间的温情》 杨小凯被誉为最有资格摘取诺贝尔奖的华人经济学家,他对...